
2025全国桥牌综合锦标赛吸引了数千位桥牌爱好者聚集在以汽车产业闻名的嘉定区安亭镇。 张陶怡 摄
当2025年全国桥牌综合锦标赛的旗帜在上海嘉定安亭汽车会展中心飘起时,智力运动在上海的氛围也被推向了 *** 。
自8月8日到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位桥牌爱好者聚集在以汽车产业闻名的嘉定区安亭镇,以牌会友,让桥牌成为这个夏天的一个关键词。
从半个月前的全国桥牌A类俱乐部联赛(第二站)以及全国桥牌青年联赛同期来到上海,到如今国内规模更大、赛制最丰富的综合性桥牌赛事回归上海,上海桥牌赛事的版图已经逐渐完整。
“赛事从浙江引回上海落户安亭,是希望桥牌文化能在这里扎根、生长。”作为将这场综合性桥牌赛事带回到上海的重要推手之一,上海桥牌协会会长戴柳在锦标赛开始前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专访,谈及三项重要桥牌赛事先后“落沪”对于上海桥牌发展的意义,以及上海桥牌在过去几十年发展中所积累的经验,“从弄堂里的桥牌到首次举办国际赛事,再到最重要的全国赛事先后到来,上海是中国最早具备整体桥牌氛围的城市,这种底蕴是上海桥牌发展的根基。”

戴柳(右二)出席了开幕式,并且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张陶怡 摄
三项赛事全覆盖,背后是上海桥牌的“传帮带”
对于上海桥牌来说,今年是重要的一年。在全运会到来之前,上海在全运会桥牌资格赛上成为所有参赛省市中仅有的两个能够获得六个小项决赛权的城市之一;在今年首次举行的青年联赛上,上海青年队在宁波和上海分站赛中连续夺冠;此外,上海地平线队更是在青年联赛的综合赛中登顶,得到代表中国出战2026年亚太及世锦赛的机会。
一方面,上海的桥牌选手在各项赛事中成绩出众;另一方面,上海在今年也举办了从转业到业余几乎涵盖了全年龄段的全国性桥牌赛。
在戴柳会长看来,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上海的桥牌环境一直都很好,对青少年特别好。”
戴柳会长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桥牌进校园在过去几年的推进使得全市100余所桥牌特色学校构成了青少年培养的“之一课堂”——校园内常态化开展桥牌课程,加之学生锦标赛等平台,让学员在实战中积累经验;部分学校主动调整考试安排,为参加国际赛事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这种灵活机制让学业与竞技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校外的俱乐部则成了进阶训练的“第二训练场”。例如,圣醒俱乐部中,世界冠军王礼萍转型教练,用12枚亚太青年赛奖牌推翻“儿童不适合桥牌”的偏见;徐汇区无将俱乐部内,创始人刘校长全年无休守着特制儿童桌椅,用适合孩子的环境培育黏性。戴柳也观察到,这种投入催生了良性循环,“孩子们一旦爱上了桥牌都不愿意放弃。”

在上海,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接触桥牌,此次锦标赛就有不少青少年牌手的身影。
当各年龄段的桥牌爱好者变多了,赛事在上海自然有了更理想的参与度,同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就如今年春节虹桥积极性的十国青少年赛,700余名小选手在封闭管理中展开智慧交锋。就如戴柳所说,“青少年在国际平台取得成绩值得敬佩,荣誉感让他们更愿意努力。”
事实上,桥牌的后备力量能够稳步提升,也得益于更高层级的职业牌手在上海有着稳定的比赛和训练环境,并且能够时不时带来惊喜。戴柳会长就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职业牌手陈一超与北京搭档刘英皓不久前联合美国选手夺得北美夏季桥牌锦标赛冠军,“北美的桥牌水平很高,所以这个冠军很有含金量,也证明了我们此前‘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是有成效的。”
从校园到俱乐部,从国内到国际,一条由退役名将、基层教练、校方与家庭共同编织的“传帮带"通道,让上海成为了桥牌的一方沃土,自然也能让来到上海举办的全国性桥牌赛事绽放出更多魅力。

此次全国桥牌综合锦标赛是国内规模更大、赛制最丰富的综合性桥牌赛事。
“底蕴”二字背后的上海桥牌之路
戴柳会长其实自己也是一位桥牌爱好者,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在1978年考入大学后就开始打桥牌。接近50年的桥牌经历,让他在讲述上海桥牌发展时能够分享出更多令人信服的故事。
当被问及为什么上海能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全国桥牌发展的中心时,戴柳脱口而出两个字:底蕴。
上海的桥牌底蕴有多深厚,从这座城市走出来的桥牌名将就能窥见一斑。上海走出过王俊人等一代桥牌大师,众多代表中国出战国际大赛的牌手也都是从上海走向世界。戴柳会长感慨道:“上海是中国最早具备整体桥牌氛围的城市,这种底蕴是上海桥牌发展的根基。”
按照戴柳会长的说法,“在我开始打桥牌之前,上海已经有比较不错的桥牌氛围了。1978年恢复高考后,大学生们在高校里也打桥牌、踢足球,说是‘体力与智力的双重锻炼’。”
事实上,上海也确实是中国最早流行桥牌的几座城市之一。根据国内媒体报道,桥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当时,这项智力运动只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几个大城市流行。1980年6月,中国桥牌协会成立,而就在不久之后的1981年,上海市桥牌协会的成立。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上海桥牌真正开始走上大舞台。
1987年,上海承办远东桥牌锦标赛,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性桥牌赛事,9个国家的15支队伍齐聚上海,菲律宾部长、欧美选手与本土牌手同场竞技。这场赛事,让国际桥联首次注意到中国城市的赛事组织能力。据了解,应邀担任评牌工作的美国著名桥牌专栏作家弗朗西斯赛后对记者说,“从组织水平看,上海已具备举办世界桥牌赛的能力。”
30多年过去,如今在上海举行的A类俱乐部联赛,就确实有些“世界级赛事”的味道——外援门槛直接对标“世界级”,世界排名前50的选手不少都现身上海的牌桌上,甚至连北美夏季冠军和欧洲名将也轮番登场。
“北美之一,欧洲第二,中国也在向‘之一方阵’进发。”谈及上海桥牌从弄堂里的闲暇游戏到如今全国大赛的接踵而至,戴柳会长笑称上海桥牌将国际上的“初步认可”转化为“深度融入”,“我们的外援标准很高,成绩不好都进不了队。”

国内的职业比赛如今有不少外援参赛。
桥牌破圈,上海打了样
而今的桥牌,虽然在上海拥有相对其他省市更大的参与基数,形成“全年龄覆盖”的生态,但相比于围棋和象棋这些智力运动而言,依旧不算大众项目。传统智力运动的“高冷”标签和大众认知的刻板印象,仍是横亘在桥牌与更广泛群体之间的鸿沟。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上海桥牌从未停止破圈的探索。今年陆续到来的几场全国性赛事,就是更好的证明,赛事承办方久事集团在不久前举办的桥牌文化展,以“历史、人物、艺术、科技”四维叙事,首次将桥牌从竞技场带入城市文化空间,用“可触摸的历史”消解智力运动的距离感。
这次在上海嘉定举办的全国综合锦标赛也把桥牌文化融入进赛事的方方面面。赛场休息区特别设置了“桥牌集市商贸区”,汇集文创、非遗、文旅、展览、餐饮等多元业态,集中展示嘉定本土特色,并推出多款融合桥牌元素的赛事纪念品,为参赛选手在竞技之余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此外,赛事还以“桥牌+”为核心,将竞技场景与城市文旅、商业、科技深度融合,依托嘉定“汽车文化+历史古镇”双IP,设计四条半日游线路。此外,还联动南翔印象城MEGA、嘉亭荟等五大商业体,推出“桥牌选手专属消费券”,覆盖餐饮、零售、娱乐全品类,不仅丰富了智力运动的内涵,更搭建起赛事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平台。

A类俱乐部联赛期间,一场穿越百年的桥牌文化展在赛场外举行。
体育公园的展览与安亭的特色赛场都在释放出一种信号,桥牌的破圈之路已不再局限于牌桌,而是通过文化、科技、商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城市生活中可触可感的“智慧符号”。
随着上海各个年龄段的桥牌选手愈发频繁地在国际赛场取得好成绩,戴柳也希望如今这些全国性赛事的到来能够进一步 *** 上海桥牌的发展,“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提高竞技水平、扩大人才基础、营造开放氛围。”
从弄堂牌桌到全国赛场,上海桥牌的发展历程像极了一副牌的“叫牌与出牌”——有传承,有创新,有老牌手的坚守,也有后备人才的锋芒初现。
谈及赛事过后上海桥牌的未来,戴柳坦言,桥牌不应该只被认为是一项“小众游戏”,而应该成为更多人认可的一种聪明有趣的生活态度,“上海要匹配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桥牌这张’城市智力名片’得继续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