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险资对权益市场的配置热情延续。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年内险资举牌次数已经达到30次,其中,有6次A股市场举牌,25次H股市场举牌,涉及行业以银行、保险为主,也涵盖公用事业、能源、生物医药、科技等板块。
在低利率及保险行业资金成本偏高的背景下,保险资管需要通过更加审慎的态度,以及长线的投资思维获取市场收益。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栏目《对话资管30人》专访了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财务负责人苏罡,请他详解当前环境下保险资金对权益、固收、另类等资产配置的道与术。
低位加仓,以股息价值策略为核心
《21世纪》:请介绍一下公司最近一年来在投资端的整体表现,以及其中你认为比较突出的亮点。
苏罡:中国太保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稳健投资、责任投资”的投资理念。近年来,中国太保坚持落实精细化的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一方面,持续加强长期利率债的配置,以延展固定收益资产久期,公司在 *** 债上的配置比例逐年提升,居上市同业前列,资产负债修正久期缺口持续缩短;另一方面,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以及未上市股权等另类投资的配置,以提高长期投资回报。
中国太保多次在权益市场低位时择机进行加仓,近一年来,在2024年9月24日之前的市场低迷阶段以及今年4月7日市场大幅下跌时期均进行了加仓,在获得价值增长的同时充分发挥股市稳定器的作用。
今年来中国太保完成了太保战新并购基金及太保致远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其中,太保战新并购基金目标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太保致远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目标规模200亿元。这些举措有助于公司持续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优势,支持长期投资,获得稳健收益。
《21世纪》:请展开介绍下最近一年公司在资产配置上的主线逻辑。
苏罡:中国太保坚守保险主业,建立了以偿付能力为核心风险偏好的战略资产配置 *** 论与模型;结合对资本市场的中长期预测,形成穿越周期的长期资产配置策略,并合理规划大类资产配置比例。
过去一年,中国太保结合新会计准则要求,进一步平衡好短期利润波动和长期净值增长,根据成本收益、期限结构和现金流匹配要求,执行精细化的哑铃型策略。一方面,积极拓展净投资收益的收益渠道,捕捉市场利率上行波动契机,合理延长固收资产的久期。另一方面,加大对宏观研究的投入,对战术资产配置策略进行优化调整。
权益方面,中国太保以股息价值策略为核心,结合市场变化实施风格化投资策略,持续优化权益投资组合的结构;固收方面,公司加大对创新型优质资产的探索力度,着重布局ABS(资产证券化)、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新兴业务板块,拓展收益增长的新领域。同时,伴随政策的持续优化,公司积极拓展投资品种及投资渠道,持续推进黄金投资、互换便利等新业务试点,提升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效能与质量。
险资举牌以财务投资为主
《21世纪》:今年,市场上保险资金举牌动作频频,你如何解读该现象?
苏罡:近年来,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现象持续增加。在当前低利率背景下,保险资金通过举牌上市公司的方式加大对优质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和布局,具有其合理性。
对于保险资金的举牌行为,可以分情形来看。一种是以获取董事席位等影响力为目标的,可以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这种举牌所需投资金额比较大,在市场上相对比较少。另一种是纯粹的财务投资,只是因为投资标的市值比较小,达到5%的举牌披露标准相对比较容易,该类投资与普通的二级市场投资没有区别。公司在举牌上是比较审慎的,目前披露的举牌案例属于财务投资,虽然持股比例超过上市公司在香港交易所发行股本的5%,但由于这些公司在香港交易所发行的股本不大,因此总投资金额有限。
作为国内大型的保险集团和专业机构投资者,中国太保在投资组合构建过程中采用组合理论,在行业配置和品种选择上保持适当多元化,通过分散投资降低组合的波动风险,提升整体的风险收益比,不集中于某一个领域,更不押注个别公司。整体组合的表现取决于企业长期价值增长,而不是由个别品种的短期涨跌决定。
《21世纪》:太保对于当前的权益市场怎么看,在权益投资的具体投资策略和板块上有何侧重?
苏罡:中国太保看好中国权益市场的发展前景。之一,在主要的大类资产中,权益类资产具有更好的配置价值。截至7月底,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7%,的股息率为2.8%,恒生指数的股息率为3.2%,权益资产有更好的内在回报率。第二,政策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监管积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上市公司通过增持、回购、分红等方式增强股东回报,并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兼并重组。央行也通过创设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第三,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实现经济量的稳定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落实到资本市场,AI、具身智能、新消费、高端装备等领域涌现出大量投资机会。
中国太保在权益投资领域坚持跨周期的资产配置体系,构建以产业链投研小组为基础的深度投研体系,在投资管理上形成了策略驱动的管理体系。目前已经打造成了多条策略线,形成了“核心+卫星”的策略体系,在获取可持续的股息收益的同时,分享企业长期价值增长。
股息价值策略是公司权益资产的核心投资策略,是在对保险资金属性和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解上所作的选择。该策略通过重点关注和长期投资具有较高股息分派能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的上市公司,获取股息收益和稳定业绩增长带来的回报。与单一的高股息策略不同,股息价值策略是兼顾股息和成长的价值投资策略,在要求较好股息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企业治理、竞争优势、管理能力和长期成长前景等因素。
同时中国太保布局了产业链策略条线,实现较为完善的全市场产业链投资覆盖,布局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成长性策略,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通过投资能源转型、科技创新、医药健康、消费服务、稀缺资源等方向的上市公司,分享经济转型下企业长期成长带来的收益。
《21世纪》:低利率趋势已经持续多年,今年各类利率仍在继续向下,你们有一些怎样的应对策略,当前对于债券市场的策略是怎样的?
苏罡:在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中,中国太保坚持执行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对固收资产,一方面,通过增配长久期债券优化久期结构,缩短久期缺口,降低利率风险,并将通过适度的 *** 债配置保持资产久期稳定;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创新型固收策略,积极研究和推进私募银行理财、公募Reits、高分红股权、稳定分红类股权基金等创新型固收及类固收投资机会,平滑传统固收净投资收益率下行压力。对权益资产,一方面,响应监管号召,在配置框架内适度提升权益配置比例,另一方面,推动权益策略重塑,打造权益核心策略,通过高股息权益配置,夯实绝对回报,提升整体净投资收益率。
对债券市场的策略,保险资金从负债特性的角度,是天然的配置盘。中国太保的固收投资以超长期利率债、长期限高等级信用债和长期限高等级银行存款等为主。在固收资产端的总体思路为:在不做信用下沉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精细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来降低资产久期缺口,降低利率下行周期的再投资风险。
在收益增强策略方面,中国太保深度挖掘信用价值,交易策略多元拓展,例如把握期限利差和个券活跃度的差异,结合政策和宏观基本面分析进行波段操作;以及基于收益率曲线形变的骑乘策略,事件冲击下市场调整的买入策略,通过价格弹性更大、流动性更好的债券品种进行交易来实现收益等。此外,中国太保抓住风险偏好、市场情绪和流动性等方面的变化,以获取较大确定性收益为前提引入债券基金、可转债等品种,进一步增强投资组合的收益水平。
借鉴国际经验,循序渐进地扩大境外投资是应对低利率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保险资金出境投资需在监管指导下,合理审慎开展。中国太保积极关注“南向通”渠道,期待未来在监管指导下,能进一步拓展投资范围,丰富投资品种和策略。
保险资管投资迎来三大机遇
《21世纪》:另类投资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板块,当前形势下,你们如何部署另类投资,在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上有何倾向?
苏罡: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下,另类资产因其与传统固收、权益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可在大类资产配置中起到分散投资组合风险的作用,也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方向。
一是在股权投资方面,从上半年市场情况来看,随着地方 *** 资金、保险资金等活跃,股权投资市场的募投数据呈现一定回暖趋势,特别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并购市场将酝酿新的机遇,推动退出方式更加多元化。太保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优势,积极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产业战略升级相关机遇。
二是不动产投资方面,中国太保主要通过不动产基金形式开展投资,采用子基金+直投的配置策略,关注物流仓储、数据中心、产业园区、新能源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商业办公不动产、长期租赁住房等符合保险资金投资要求的投资标的开展投资,并通过筛选优质资产、综合运用夹层投资策略机制,从底层项目获取稳定期间收益。
《21世纪》:综合而言,你如何评估目前的经济和市场形势,对于保险资金而言,配置上有哪些挑战和机遇,你对你们今年的投资成绩有什么样的预期?
苏罡: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与变革的关键阶段。国际层面,关税博弈与地缘冲突持续扰动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引发资源配置与贸易流向的重构;国内层面,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仍在延续,地方 *** 隐性债务化解进入攻坚期,叠加投资增速放缓及通缩压力的持续显现,多重因素交织下,保险资金的配置环境面临复杂考验。
从权益市场来看,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与经济转型动能的稳步积蓄双重支撑下,其长期向好的配置逻辑不断巩固,中长期配置价值愈发显著。但短期内,宏观经济变量的边际变化与市场情绪的快速切换形成强烈交互,导致市场波动加剧,这无疑为保险资金在权益市场的投资操作增添了难度,也对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利率方面,预计中长期利率中枢将下行,在利率下行环境下优质资产供给相对不足,“资产荒”问题始终存在,保险资金获取稳定收益的难度加大。
然而,危机与机遇向来相伴而生,我们同样面临着多重战略机遇:
一是政策支持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机遇。随着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崛起,保险资金可依托自身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的优势,深度参与相关产业投资,既分享产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又能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实现长期价值增长。
二是顺应全球变革大势,把握国际化发展新机遇。将境外投资全面纳入中国太保整体投资管理体系,科学设定境外投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全球化资产配置布局,以此拓宽优质资产的获取渠道。通过跨市场、跨周期的多元化投资组合构建,能够实现收益与风险的更优平衡,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三是AI+赋能驱动下的投资提质新机遇。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入。保险资金可积极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提升投资研究的精准度与效率,强化风险识别、计量与管控能力,推动投资管理模式的迭代升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