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广东、海南、云南、湖南、四川、甘肃等多个省份陆续发布2024年度省(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在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方面,多个省份都披露了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情况。
养老保险被骗取套取或违规发放,成为多省份审计报告揭露的问题中具有共性的一条。
例如,北京2024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区级社保经办机构未严格审核,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账户发放基本养老金等待遇1954.33万元,向死亡工伤职工账户发放生活护理费17.24万元,向工亡职工不符合条件的相关供养亲属发放抚恤金199.95万元。
山东省在对13市及所属县养老保险基金和养老服务业政策落实及资金绩效等情况进行审计后发现,1市12县159家企业或学校未按规定为807名在职职工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44县未落实代缴费政策,2798名低保特困、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应保未保。此外,由于信息不畅、数据比对不及时等,2022年至2024年,2市48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违规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48万元。
甘肃省审计结果公告显示,省本级和4个市向135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保险金290.91万元,10个市299人违规补缴养老保险或重复参保;各级社保经办机构未及时发放1953名退休人员、5.14万名企业职工职业年金等2.13亿元;1个市1088人转移接续业务未按时办结。
这些问题并非个案。6月,审计署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在审计养老保险基金时,发现各类问题金额达601.61亿元。其中,25省的2.83万名职工通过提供虚假病历或篡改档案提前退休等方式,违规领取养老待遇5.19亿元。尤其典型的是,山西蒲县疾控中心一职工的人事档案有14处涂改,“1岁工作、22岁退休”仍层层过审后“退休”,一边领取养老金累计69万元,一边又在新单位工作取酬。
养老保险是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关系亿万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然而,当前养老保险基金在参保审核、发放和动态监测等环节,仍存在信息共享不畅、审核不严、内控机制薄弱等问题。一些地区部门之间数据壁垒尚未打破,致使死亡人员仍能“领取”养老金;一些经办机构审核流于形式,为虚假材料提供了可乘之机。
堵住这些漏洞,不能仅靠事后追缴和个案整改。必须从制度层面构建起高效、透明、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信息的实时共享与自动比对;压实审核责任,杜绝“人情审批”“档案造假”;还应引入智能监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参保、异常发放行为。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之基。唯有筑牢监管防线,确保每一分养老金都精准发放到符合条件的群众手中,才能守住公众信任,让养老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