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观察|人形机器人何时会步入寻常百姓家

音符科技网

几周前,杭州宇树科技发布了一款人形机器人,售价3.99万元,差不多等于一台高配笔电的价格。它能抓取、递物、行走,在展台上灵活转身、端水、打招呼,动作几乎看不出机械感。评论区瞬间沸腾:“以后家里是不是都要备一台了?”

2025年8月22日,广东广州,第33届广州博览会机器人表演专区,宇树科技展示的宇树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与参观观众互动。视觉中国 图

但现实往往更棘手。舞台上的表演,背后是精心设计的路径、稳定的光线、熟悉的场景。普通家庭可不是展会。这里有孩子奔跑、猫绕脚而行,有湿滑的浴室瓷砖、临时堆放的快递箱,还有被踢歪的插线板和说不上标准的门槛。对机器人来说,舞台是可控场景,家庭才是真正的考场。人形机器人要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光是技术、价格的问题,更是安全、适配,乃至信任。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试图把人形机器人带入家庭。软银的Pepper曾一度风光:能互动、会对话、能跳舞。但真正的问题不在功能多少,而在是否“合脚”。它太大、太慢,转身时还会撞倒家里的花瓶。最后,它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市场。

而今天的景象显然不同。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顿动力的Atlas、Agility Robotics的Digit陆续亮相;国内的优理奇、傅利叶智能、宇树科技、云深处也纷纷推出面向工业和家庭的原型产品。今年6月,优理奇宣布一款售价8.8万元的“钢铁保姆”,还没过完一个月,宇树就把价格拉到4万元以内。这并非纯粹的价格战,而是供应链整合和制造能力的体现:国内在伺服电机、减速器、结构件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已经逼近极限,部分国内厂商声称整机成本可控制在海外厂商的一半左右。

但价格只能决定“能不能买”,决定“敢不敢用”的,是另外一道更难跨越的门槛。

重量与安全:技术问题背后的身体门槛

大多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重量在50至70公斤之间,和一个成年男性相仿。它们之所以重,是因为关节驱动、电池、减速器和结构件都不轻。这份重量在工业场景里意味着稳定和力量,但一旦走进家庭,它就成了风险的放大器。毕竟,孩子、宠物和不规则家具不会预警,也不会避让。

美国曾有研究团队做过测试,让一个60公斤的机器人在模拟家居环境中跌倒。它只是侧滑碰到椅腿,却让旁边的人体模型骨折。对于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来说,这种意外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这种安全焦虑,国内多家厂商开始尝试“柔性安全系统”。例如,一家深圳公司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其高精度力矩感应关节,一旦检测到异常阻力,会在毫秒级完成卸力;跌倒时,机器人会主动用肩部接触地面,并在关键部位设置可替换的吸能结构。这套思路的核心其实很简单: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绝不出错,而是即使出错,也能不伤人、不伤己。

续航与能耗:停一下,就多一道门槛

展会上,机器人的续航时间常被写成“可连续运行2小时”或“工作半天”。这在工业场景里可能已经合格,但在家庭中,真正的挑战不是总时长,而是任务的碎片化。早上,它可能要帮人从床上坐起;中午提醒吃药,顺便递一杯水;下午迎接快递;晚上协助老人从沙发上站起来。每一次启动、移动、识别,都会消耗不小的能量。而中间的等待、待命、行走、避障,也从未停止耗电。

如果一个家庭机器人动几下就要去充电,体验感就会迅速下降,也会影响家庭接受度。毕竟,如果机器人充电比扫地还勤,那它就会被视作麻烦而不是帮手。

2025年3月20日,上海,在智元机器人张江数据采集中心内,人形机器人在厨房间执行清理任务。 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视觉中国 图

为此,Agility Robotics在Digit的升级版中引入了“智能任务调度”系统:在空闲时,关节进入低功耗锁定状态。感知模块部分休眠,一旦接到任务再瞬间唤醒。这种设计能显著延长使用时间。国内一些厂商则采用“可换电池+快充底座”的方案:用户像换电动工具电池一样,30秒内完成更换,无需长时间等待充电。还有厂商提出腿轮混合模式:在屋内短距离用双腿行走,长距离(比如从客厅到院子)用内置的轮组滑行,大幅降低腿部驱动的能耗。

这些技术路径听起来各异,但目标一致:让机器人不是为了省电而少动,而是学会如何动得其所,停得其时。

噪音与存在感:静默,是最被忽视的交互门槛

工业场所的噪音往往被忽略,但家是安静的地方。机械关节的齿轮啮合声、电机的高频嗡鸣、风扇的嘶嘶声,在车间里不过是背景音,在客厅则成了扰人的主角。即便是低于60分贝的运转声,长时间存在,也会让人下意识地皱眉。

今年,特斯拉展示了Optimus的升级版,重点之一就是将传统减速器换成了直驱电机,显著降低噪音,同时优化了步态控制算法,让动作不再机械僵硬。国内的傅利叶智能则为人形机器人加了夜间低速巡行模式,通过限速和延迟响应,让机器人在深夜能像猫一样悄无声息地巡行。还有厂商为机器人装上软质鞋底,一举解决噪音与地板磨损两个问题。

对于家庭来说,机器人不仅要有存在感,还必须学会“降低存在感”。它必须学会何时静默,如何隐身。真正成熟的技术,不是让人记住它,而是让人忘了它的存在。

隐私与信任:看不见的数据门槛

一旦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它就成了带腿的传感器。摄像头、麦克风、雷达、惯性模块……它既能看,也能听,还能测量你在屋里的每一次起身、走动与停顿。工业环境容得下这些传感器,家庭不行。家是边界感最敏锐的地方。

有厂商在家用机器人发布会上就提出“隐私三原则”:所有数据本地处理,不经授权不得上传;摄像头与麦克风配备物理断开开关,且状态可见;所有数据采集记录可查、可控、可删除。

这并不是技术卖点,而是市场准入的底线。机器人能否进门,不在算法,而在是否不偷窥、不打扰。一旦它让人产生“被监视”的错觉,哪怕只有一秒,信任就难以重建了。

家居适配:动态环境的空间门槛

2024年5月24日,福州,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启幕。图为在峰会现场体验区,会煮饭的机器人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张斌/视觉中国 图

家居环境的适配问题看似琐碎,却是机器人能否长期存在的关键。门宽不一、门槛高低、家具摆放随意,照明和通风条件也各不相同。这些在新房设计时几乎没人考虑,却足以难倒一台机器人。家庭环境远比工业现场复杂。真正的挑战不是识别一个沙发,而是识别它今天的位置。小孩的玩具随时可能出现在通道中,猫会突然跃上餐桌,扫地机器人可能正好从另一头冲出来。家庭空间每天都在变,它需要的不只是避障能力,更是“读懂混乱”的能力。

宇树科技在其最新演示中,展示了机器人如何在有人走动、家具被移动的条件下,依然完成路径规划与避障。波士顿动力则尝试在Atlas中加入更多的语义理解:不只是避开障碍,更是理解“这是一把椅子”“这是地毯边缘”,从而更合理地调整动作。

甚至有国内地产商在试水“机器人友好户型”:预留足够通道、为充电和人机交互设置专门区域,就像当年地暖和新风系统的预留位。这种趋势一旦普及,机器人进入家庭的前置难题将减少一半。

至于存量住宅,机器人则必须更聪明。它必须依靠高效的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系统,结合对家具、通道、宠物、人类动作的动态识别,从混乱中找到秩序——这比识别物体更难,却比识别物体更重要。

价格与模式:决策背后的经济门槛

价格是大众化的直接门槛。三四十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只适合出现在展会或企业展厅;三四万元,才刚刚接近部分家庭的心理临界点。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国产厂商将售价拉低到五万元以内,更低甚至不到四万元。这并不只是激进的定价策略,更是整个制造链条的结果。国内厂商在电机、减速器、结构件等核心环节上打通了上下游,整机成本迅速下探;标准件替代定制件,产线批量替代小批装配,一系列看似枯燥的供应链细节,才撑起了这场“让机器人变便宜”的竞赛。

但价格下降只是之一步,如何“进入用户的支付逻辑”,才是真正的门槛。除了直购,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试水租赁、订阅、甚至RaaS(Robot as a Service)服务模式。一些护理机构已试点租赁机器人用于康复和陪伴,成本低于长期雇佣人工。

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人们不是在为“一台机器人”买单,而是在为“一个预期中可控的结果”下注。只要风险可算、价值可见、退出机制明确,价格再高,也可能变得合理;反之,即便只要三万,若让人感到不确定,那也会成为心理上的绝对高价。

场景落地:真正的门槛,从一件小事开始

家不是表演场,而是试错场。机器人进入家庭,不能以炫技开场。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它能跳舞、讲段子,而是它在某个深夜扶起摔倒的老人、在你出门时接过快递、在你转身离开厨房时,默默关上冰箱门。功能简单,但任务真实;需求平凡,但情境复杂。信任,从这些“能不能办好的小事”开始建立。

正如业内常说的,“先有用,再有趣”,几乎所有落地得较早的人形机器人,都选择了这条“从低往高”的路径。特斯拉的Optimus和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最早落地的场景不是家庭,而是工厂的物流转运、仓库的物料搬运——动作重复、环境可控、任务刚性。它们必须先在这些不复杂却不可出错的任务里,锻炼稳定性与可靠性,才可能进一步走进客厅、走上楼梯。

对家庭来说,最难的从来不是“是否先进”,而是“是否合脚”。机器人要跨过的最后一道门槛,可能不是算法,也不是电机,而是人类愿不愿意让它,接手一件小事。

如果非要回答“人形机器人何时能步入寻常百姓家”,我不会给出具体年份,而是给出一个条件 *** :它的重量不超过一个登机箱,跌倒时不会造成伤害;它的声音低于冰箱运转,不打扰深夜入眠;它的续航能撑过一整天的琐事,而不是每干一会儿就瘫倒在充电底座上;它的数据采集可控、可见、不留死角;它的价格,在用户可承受的信任预期之内,更好不高于一部旗舰手机一年的贬值成本。当这些条件真正齐备,市场就不需要被推动,它会自己打开门。

很多人以为,未来是机器人学会适应我们的生活。但也许更可能的,是我们开始悄悄为它们让出空间:家具更简洁,通道更宽敞,交互界面更标准,电源口的位置也多了起来。人和机器的关系,可能会从“主人与工具”,变成“空间伙伴”。

海德格尔曾说,人类居住的目的,不只是生存,而是安居。而这所谓“安”,未必是少了劳累,有时也可能是多了一位安静、可靠、不过界的新同伴。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不该是一次科技炫技,而应是一次生活质量的升级。至于我们是否准备好让它成为家庭的一员,那才是接下来几年,最值得问自己的问题。

(作者胡逸为数据工作者,著有《未来可期:与人工智能同行》一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上海放开限购,“救人”大于“救市”
  • 磷化工概念震荡反弹,中核钛白涨停
  • 海底捞为什么想当五星酒店业主?
  • 挂过科也能保研,为学生成长提供容错空间
  • 美对印50%重税倒计时 特朗普政府通知:27日零时起开征
  • Rokid今日开启海外众筹,或破AI眼镜最高筹款记录
  • 中软国际盘中涨超6% 公司上半年纯利同比增超10%
  • 科创人工智能为何遭遇调整?589520盘中跌近2%?AI亟需自主可控!资金迎来逢跌布局机会?
  • 国家能源局: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 特朗普重大举动引爆黄金大涨行情!金价技术前景分析
  • 中国智能交通盘中涨超77% 预计中期取得股东应占溢利约3.61亿元
  • 澳大利亚央行会议纪要显示 未来宽松步伐将取决于数据
  • “想防守,也想进攻”,特朗普称要将“国防部”改为“战争部”
  •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保护主义保不了自身优势,脱钩断链断的是互通有无
  • 群核科技港股IPO:20亿融资大部分已“烧光” 近40亿元赎回负债悬顶 左手裁员降本右手“画饼”大举扩张
  • 金风科技早盘涨近4% 机构看好公司海外订单强劲增长
  • 搭理“投诉鲁迅夹烟”,常识已经输了
  • 股市:“关键一击”来了!
  • 国联基金:小心“李鬼”演“李逵” 警惕假冒基金公司骗局
  • Keep盘中涨近6% 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103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 英伟达发售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大脑”:性能提高7.5倍,宇树、优必选等采用
  • 特朗普:英特尔只是开始,将会持有更多企业股份
  • 中国式小区衰败:房贷没还完,小区变破烂
  • 我国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电动汽车就有2个充电桩
  • 英伟达机器人“新大脑”来了,AI计算性能提升7.5倍以上
  • 金界控股早盘持续上涨逾16% 上半年纯利1.49亿美元
  • 合生创展集团:预计上半年亏损不少于16亿港元,无任何未偿还境外票据
  • 建设工业最新筹码趋于集中
  • 恒力石化8月25日大宗交易成交2.00亿元
  • 云天励飞现3笔大宗交易 总成交金额1512.00万元
  • 太赫兹概念涨3.01%,主力资金净流入10股
  • 6G概念涨2.92%,主力资金净流入这些股
  • 80股股东户数连降 筹码持续集中
  • 浙商基金:有效识别骗局 远离非法集资
  • 复宏汉霖盘中涨超7%再创新高 上半年海外产品利润实现超2倍增长
  • 强业绩提振,天孚通信冲击20CM涨停!高“光”创业板人工智能ETF(159363)放量上攻,逆市再创新高
  • 联合军乐团:《钢铁洪流进行曲》等曲目将微调呈现,更雄厚威武
  • 美图公司拉升涨超7%,年内已累涨逾3倍,获纳入MSCI中国指数今日收市后生效
  • 舍得酒业获4家券商推荐,赤峰黄金评级被调低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