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的暴政:为你想要的工作而打扮

音符科技网

“具衣认知”(enclothed cognition)是“假装即现实”这一经典概念的时尚版。科学也已证实,这种现象真实存在。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让学生穿上白色长外套,并告诉他们这是医生的白大褂,结果学生在需要专注力的任务中表现显著提升。而当同样的白外套被描述为画家的工作服时,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类似效果。这表明拥有力量和权威的并非衣服本身,而是我们赋予其的身份与联想。当学生只是看着所谓的医生白大褂时,效果不明显;当穿上这件外套后,效果才会显现。但这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穿上相应的制服即成为医生、军人或囚犯”,而是说制服是角色的一部分,穿上它便承担了该角色所代表的身份。

从外科医生到交通协管员,众多职业都要求穿制服,但这些制服在社会中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它们不仅象征着你的职业和地位,还代表了你对雇主或所属机构的忠诚。在职场、校园或宗教团体中,制服被用来抑制个性、强化忠诚。受创业文化的影响,最近似乎兴起一种人为的“平等”趋势——首席执行官和初级程序员都穿着同样平平无奇的帽衫。然而,着装上的差别并未消失,只是变得更微妙而已。

机构常通过着装要求来强化自身价值观。控制你的穿着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行为约束,让你服从于组织。这种约束从学生时代就已开始,政界人士(不只是保守派)也支持校服作为学校管理纪律的工具。比尔·克林顿在1996年国情咨文中表示,公立学校推行强制校服政策是有帮助的,“这样青少年就不再会为了名牌夹克而互相攻击”。同年晚些时候,在另一场演讲上,他进一步强调,校服“能帮助年轻学生理解真正重要的是自己是怎样的人,从而有助于打破暴力、逃学、失序的恶性循环”。这种反时尚情绪贬低了风格作为自我表达的作用,暗示统一制服能防止学生被多变的时尚“分心”。但背后的真正意图(尽管鲜少被承认)则在于将学生塑造成管理者期望的样子——无差异、无特征的个体。

在美国,校服通常与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联系在一起,尽管一些公立学校也有校服要求。而在许多国家,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校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强制性的。校服的设计通常模仿成人职业装(如衬衫、卡其裤、外套、领带),旨在向学生灌输职场概念。尽管学生会通过卷袖口、佩戴个性配饰等方式在校服上加入个人风格,校服仍在孩子最渴望表达自我的年纪压抑了这份自由。一旦穿上校服,对学校的忠诚就被置于首位。违反校服规定,即便是为了表达校外生活或个人信仰,往往会引发问题。越战期间,艾奥瓦州一所高中的学生计划佩戴黑色臂章上课,以 *** 美国参战。计划还未实施,学校管理层便得知此事,并迅速颁布禁止佩戴臂章的规定。尽管如此,仍有五名学生无视这仓促出台的规定,坚持戴臂章,结果被停学。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介入并联系到学生的家长,说服他们提起诉讼。该案件即“廷克诉得梅因独立社区学区案”,最终上诉至更高法院。更高法院裁定,学生佩戴臂章表达象征性言论的权利受到之一修正案保护,其效力高于学校的着装规定。

制服对人的约束在以下事实中显而易见:高中毕业后,校服基本上不再是硬性要求,除非是在某些军事或宗教院校。进入大学的那一刻标志着你被鼓励“做自己”的开始,这种自由也体现在着装上,甚至连穿睡裤去上课都变得可接受。不过,大学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个能如此随意穿着的阶段。一旦步入职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形式的制服。有些制服是出于功能性需求,比如机械工的工作服;而有些则更多是为了限制你在工作场合的身份,掩盖你的个人特质,使你被工作角色所取代。我曾从事过一些服务类工作,身穿挂有名牌的Polo衫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喊出我的名字。穿上制服,你既被"匿名化”,又同时被标识化。公司的标志位于你心口附近,昭示着你是公司的财产。你成了公司的替身,任何一个怒气冲冲说着“是苹果售后告诉我这么做的”冲进来的人,都会把因被大公司辜负而产生的怨愤倾泻到你身上。一旦他们知道你的名字,就可以向你的上司投诉你,这便成了悬在你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制服中,你可以象征性地代表公司,同时个人身份被模糊,从而更容易被他人以非人性化的方式对待。艾莉森·卢里在《解读服装》(The Language of Clothes)一书中指出:“制服就好比一个信号,告诉我们不应该或不需要把某人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看待,而对方也不应该或不需要把我们视为人。制服里的人往往不断重复机械化的语言,如‘很高兴为您服务’‘我无法为您提供该信息’‘医生很快会接待您’。”

工作制服和校服一样,都与服从性紧密相连,目的在于抹去任何自我表达的痕迹。一条常见的职场建议是“进入工作场所后,把自我留在门外”——遮住文身,不谈宗教和政治,尽量对私生活保持缄默。在这种疏离的工作环境中,只有当一天的工作结束、脱下制服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回归“真我”的自由。

在企业中,默认的标准制服依然是西装,员工甚至常被称为“西装女/男”。斯隆·威尔逊的小说《穿灰色法兰绒套装的男人》中,叙述者观察到“二战”后涌入商界的男人:“我看到许多聪明的年轻人穿着灰色法兰绒西装在纽约狂乱奔波,却不知奔向何方。”另一本关于战后焦虑的书写道:“在我看来,他们既不追求理想,也不追求快乐。他们只是在追求一套既定模式。“西装成了战后守序行为的代名词。尽管当今的美国企业文化不再仅由穿灰色法兰绒的男性主导,女性和非西装着装者日渐增多,但西装依旧是高层的重要标志。商务正装已被证明有助于提升抽象思维能力,而且仍与超男子气概相关。一项模拟谈判的实验发现,穿休闲装的男性睾酮水平低千穿西装的男性。不过,随着美国职场逐渐走向休闲化,以及远程办公人数的持续增长,办公室着装规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阿曼达·马尔在《大西洋月刊》撰文指出,“千禧世代”已步入管理层,他们对休闲服饰的偏好或将影响职场的整体穿衣文化。她观察到,年轻人“开始用自己的想法重塑‘工作服’的含义,打破了所有人必须遵循单一着装标准的束缚”。

在军队这种等级森严的机构中,金星、横杠和勋章清晰地标示着地位高低;而在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中,等级差异则更为隐蔽。开放式办公室(让首席执行官坐在普通办公桌前、去掉玻璃墙和守门秘书)并不会真的让办公环境变得更平等;低调的穿着同样掩盖不了职场中的微妙差异。大家都穿着帽衫,职场不会因此奇迹般地成公平竞争的场所。马克·扎克伯格更爱的T恤是普通员工买不起的意大利高级货;杰夫·贝索斯和优步首席执行官达拉·霍斯劳沙希偏爱的户外风绗缝马甲,看似低调,实则价格不菲。在硅谷,如何在休闲风中恰到好处地展示奢华,需要深厚的功力,用力过猛,就会招致嘲笑。马尔引述了硅谷留言板上的一句话:“一名年近四十的男子刚入职就被首席执行官羞辱,因为他竟然穿着系扣西装出现在人人穿工装短裤的办公室。”可见,职场着装规范并未放松,只是从制服换成了另一种。

初创公司的着装规范,基本只有一个底线:别把自己打扮成“异类”。然而,当科技行业在2020年迎来自己的“烟草巨头时刻”时,这种随意的形象发生了转变。那场听证会上,四大科技巨头领军人——脸书的扎克伯格、亚马逊的贝索斯、苹果的库克和谷歌母公司字母表的皮查伊——纷纷脱下帕洛阿托风格的休闲装,换上灰色或海军蓝的西装,与传统企业和早年商业巨头的高管无异。正如瓦妮莎·弗里德曼在《 *** 》中所说:“如果要找一个参照,那就是过去那些穿法兰绒西装的人。穿西装代表了对华盛顿风俗的认可,这种老派着装虽在数字世界显得保守,却能淡化首席执行官们日常的颠覆者形象,展现出他们对这一场合的尊重。”

新冠疫情早期,许多白领刚开始转为远程办公时,《 *** 》资深评论员罗宾·吉夫汉撰写了《我们的衣服讲述我们的故事。可若叙述者只有睡衣和汗衫,又当如何?》一文,探讨了办公室及其他公共空间(如博物馆、游乐园、剧院)的关闭将如何影响时尚与自我认知。“身份的一个重要部分源于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如何在社会结构中安放自己。”她写道,“某种程度上,我们是由所处的群体定义的。穿衣打扮本是讲述自我故事的一种方式,但当听众消失,这种叙述也就静音了。我们成了穿着睡衣的躯壳。”有人因摆脱了制服的束缚而感到自在,也有人为失去了借服装表达身份的机会而感到惋惜。与我在此提出的观点相比,吉夫汉对制服的理解更为积极,并更关注社区层面的意义。她认为:“职业装表明一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昭示你正参与这个共同体的兴衰。它往往淡化个性,提醒我们属于某个更大的整体。制服、挂链上的徽章、国会胸针都是社会关系的可见标识。”

在最宽松的环境中,“具衣认知”的力量依然强大。哪怕是那些工作时可以穿紧身裤或睡衣的自由职业者,也常常认为,在工作日换上“正式”服装有助于进入工作状态。类似“为成功而打扮”或“为你想要的工作而打扮"的建议不胜枚举。通过模仿老板或上司的穿着,似乎能够借助时尚的影响力接近他们的地位。但实际上,在许多公司里,最成功的人反而往往穿着随意,甚至有意无视模糊的办公室着装规范。这本身就是一种彰显权力的方式。(根据我的经验,这类人通常是男性,但也有例外。)

本文选自《穿衣自由?:时尚背后的文化与抗争》,[美]韦罗妮克·海兰著,任瑞洁译,野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特朗普称财长贝森特不再是美联储主席候选人
  • 上交所发布上纬新材相关情况通报:部分投资者存在异常交易,被暂停账户交易
  •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倒计时一百天粤港澳三地举办多项大众体育活动
  • 特朗普称药品关税最终可能高达250%
  • 六大行响应消费贷贴息 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受惠群体
  • 盘前:标普500期指涨0.2% “降息交易”晋升主线
  • 农业银行亮了!回调半个多月的银行股反弹,对债券替代性如何?
  • 宗馥莉还没有输
  • 投喂屡禁不止、“网红”棕熊学会乞食?上海动物园将改建坑式展区
  • 集体出手!银行股“增持潮”频现
  • 贵州省市监局约谈携程、同程、抖音、美团、飞猪等五家涉旅平台,整治价格乱象
  • 免费学前教育惠及哪些人群?一图了解
  • 突发!15倍大牛股,停牌核查警告!
  • 欧盟官员:美国对欧盟15%关税为全面适用已属最优待遇
  • 这段看着挺“美”的关系,最近“印”证不大行
  • 夜间经济,让灯火更亮
  • 澎湃漫评|过度抠细节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 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春天”:基金收益率最高超20%,理财账户开户增长超四成
  • 国家免一年幼儿园保教费,惠及千万儿童,央地财政共担
  • 不实信息!山东神光咨询
  • 百胜餐饮集团二季度EPS不及预期 营收符合预估
  • 分红险红利实现率陆续出炉!突破100%的产品增多
  • 诉讼起!太平洋证券
  •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约谈携程、同程、抖音、美团、飞猪
  • 区区9.4万?上海证券又被执行
  • 特朗普:鲍威尔降息太晚 我喜欢贝森特但他想留在财政部
  • Hims & Hers二季度营收增速73%仍不及预期 股价暴跌逾10%
  • 杰美特:7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1.50%公司股份
  • 够硬!中信证券浙江分公司
  • 德迈仕: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事项尚在进行中
  • 新北洋:截至2025年7月底公司股东户数58385户
  • 新北洋:2025年半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70万元至3820万元
  • 太平洋计算机周报(20250728-20250803):微软、Meta业绩超预期,GPT-5发布在即
  • 刚刚!华润医药商业董事长辞职
  • 军信股份首次回购360万股 金额5099万元
  • 80后”无锡富豪,斥资7亿元拿下“金刚线第一股
  • 控股股东拟变更为矽睿科技,安车检测8月6日起复牌
  • 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警示美股下跌风险
  • 英联股份子公司江苏英联与知名圆柱电池公司签战略合作协议 规划投资30.89亿元
  • A股失意者的新赌注:极米科技欲赴港淘金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