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诞辰255周年之际,黄秋宁和小伙伴用“重奏”这把钥匙,打开了乐圣的经典乐谱。
8月16日在贺绿汀音乐厅,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黄秋宁,联手大提琴家吕佳、小提琴家阳旻佑,上演了火花四溅的“贝多芬的弦键相对论”,仿佛一场“斗乐”派对。

音乐会没走寻常路,开场就把观众“拽”进了莫扎特《魔笛》的奇幻世界。
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歌剧演员,而是吕佳手中那把会“唱歌”的大提琴和黄秋宁指尖下跳跃的钢琴。
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变奏曲“魔笛”》,脱胎于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感受到爱情的男人”二重唱:大提琴的声线浑厚得像陷入热恋的男子,低吟浅唱;钢琴则用极具颗粒感的琴音,精准“捧哏”。
人声的器乐化改编,赋予了钢琴与大提琴耳目一新的情感表达。两位音乐家你来我往,严丝合缝,贝多芬的“神改编”让人感叹:原来器乐也能把恋爱谈得这么活色生香。
紧接着,“季节担当”登场,正是贝多芬那首脍炙人口的《第五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春天”》。贝多芬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春日之声,通通化作了音符。
阳旻佑的小提琴一亮相,熟悉的主题旋律就像一股带着青草香的春风,吹散了闷热,直扑观众面门。
小提琴与钢琴不断游移配合。阳旻佑和黄秋宁就像一对默契的舞伴,在琴弦与琴键间轻盈游走,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用最鲜活的声音“画”在了听众耳边。

音乐会的 *** ,是被誉为室内乐璀璨瑰宝的《第七钢琴三重奏“大公”》。这也是钢琴三重奏体裁的巅峰之作。
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位主角悉数登场。谐谑曲乐章中,三个声部你追我赶,像三个好朋友在追逐打闹,音符跳跃得无比欢脱。
三位音乐家相互“抬轿子”,又彼此“较劲”,把贝多芬笔下那种复杂又纯粹的音乐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创作于1810-1811年,因题献给奥地利鲁道尔夫公爵而得名。”黄秋宁和观众分享作品背景,当时,贝多芬已濒临失聪,身心承受着巨大痛苦,依然创作出这部被视作室内乐巅峰的三重奏。
曲间,黄秋宁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魔笛”“春天”“大公”并非贝多芬本人命名,而是后人依据作品特质与背景赋予的昵称。互动拉近了音乐家与观众的距离,也印证了这些曲目的经典——唯有足够动人的作品,才会被聆听者赋予专属的记忆标签。

观众用掌声“喊”来了安可曲,澳门作曲家潘君保写给女儿的《To Neng Neng》。三位演奏家收敛起“斗乐”的锋芒,用温柔细腻的演绎,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意化作涓涓音符。
这场音乐会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中国)澳门弦乐协会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