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多日的搜救之后,最坏的消息还是传来了:一名8岁的孤独症男孩在云南大理参加夏令营期间失联,被找到时已不幸遇难。
这场悲剧,是一个家庭无法承受之重,也将研学市场存在的种种乱象暴露于聚光灯下。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供需两旺的研学游,实则暗藏风险。需求一端,是无数家庭对孩子开阔眼界、锻炼成长的殷切期望;供给一端,却是一些机构匆忙入局、只顾逐利。有家长坦言,选择一家安全可靠的研学机构,如同“开盲盒”——不仅可能花冤枉钱,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有时也沦为“纸上谈兵”。
孩子走失老师不知
研学游面向的多为中小学生。尽管市面上从6岁至18岁各年龄段项目比比皆是,但记者注意到,一些机构将参与年龄划定在“6至12岁”,甚至有七八岁的孩子独自参团远行。寒暑假是研学游的高峰期,目的地既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也有地形复杂的自然景区。心智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置身其中,走失、中暑、摔伤等风险显著上升。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孩子曾在研学过程中遭遇安全隐患。尽管最终有惊无险,但家长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
“如果不是我主动联系老师,他们还没发现少了一个孩子。”在2023年暑假让7岁女儿单独参加了为期半天的研学活动后,四川成都家长王女士差点留下一生的悔恨。
“妈妈,我找不到队伍了……”孩子的一个 *** ,让等在研学地点附近的王女士“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我强作镇定,赶紧在活动群里联系老师,对方这才反应过来少了一个人”。
孩子走失的短短十几分钟,对王女士来说却无比漫长。“还谈什么锻炼独立能力?连最基本的安全都保障不了!”
经历这次事件,王女士再也不敢让年幼的孩子单独参加研学活动。
无独有偶,山西临汾的张女士也经历了类似的揪心时刻。
没有合同、未购保险,仅通过微信转账就完成了报名——这是她2023年暑假为孩子报名四川某地价值千元的一日研学活动的全部流程。“没想到,研学途中,我的孩子掉队两小时。”想起当时的经历,张女士至今心惊肉跳。
首次见到带队老师,张女士便对其专业性产生怀疑:“看起来像节假日 *** 的大学生,一脸稚气还不耐烦,照顾孩子不上心,说走就走,不点名也不管后面的孩子有没有跟上。”
刚进园区不久,就有一名女孩的母亲在群里提醒带队老师,自己的孩子因上厕所跟丢队伍,希望清点人数再继续行动,“但老师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
从上午9点起,带队老师开始在群里发活动照片,但好几轮照片发过后,张女士却始终找不到自己孩子的身影。她连忙拨打孩子的 *** 手表,却因山区信号不佳一直无法接通。联系老师后,对方这才后知后觉——有孩子不见了。
“我在景区外听到消息,又气又怕,手抖得连方向盘都握不住。”张女士说。苦等一个多小时无果后,她要求机构老师联系景区协助寻人,最终在孩子掉队两个小时后于景区餐厅内找到孩子。
原来,入园后团队要求统一穿上绿色马甲,张女士的孩子因穿衣稍慢,转眼就被大部队甩在人潮中。景区信号差,孩子联系不上母亲,只能一边哭一边盲目跟随人流往前走。
事后张女士试图向机构讨要说法,却只得到互相推诿的回应。“几个 *** 轮番打来,有自称负责人的,有说是领导的,就是不解决问题。他们的逻辑是,孩子没丢,就不给退款。”
曾在广东深圳某托管机构担任执行校长的许慧(化名)向记者透露,其所在机构也曾开展研学业务。“有一次,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在研学途中自己走回了家,带队老师全程不知情,直到家长通知机构孩子已到家,老师才意识到人丢了。”
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面向未成年人的研学活动,安全本应是之一要务。但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一些机构的安全培训形同虚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为研学安全埋下隐患。
许慧曾多次负责研学老师的招募与培训。她告诉记者:“很多机构对外宣称老师都经过系统专业培训,但实际上有些新老师的培训总时长只有两天半,培训流于形式,更别说注意安全红线问题。”
除“速成培训”外,部分机构还会对教师学历进行包装。“很多大专毕业的老师,被包装成名牌大学毕业生,简历和照片就公然挂在机构走廊里展示。”许慧说。
为更大限度地压缩成本,不少机构倾向于低薪聘请应届大学生或 *** 人员。据许慧介绍,在一些地方,机构教师的底薪通常只有3000元左右,但每招募一名学生参加跨省市研学,就能拿到提成500元。暑假期间,业绩好的老师月入可过万元。
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结构,促使老师尽可能多招学生。“一旦钱到手,当初对家长的承诺就可能变样。比如,本来承诺1带5,人一多就变成1带10。”许慧说。
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也往往是走个过场。“比如出发前开个安全宣讲会,口头问问‘什么行为不对’之类的话。”许慧对记者说,“最关键的是,很多老师自己也缺乏基础急救和户外安全知识。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孩子,又没户外经验,安全怎么保障?”
有业内人士透露,购买保险本是家长考量机构是否负责的重要指标,但在某些机构眼中,保险却成了出事后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机构美其名曰为孩子买保险,但有时候这份保险不是为了保孩子,而是为了保护机构。”许慧回忆道,行业曾发生过孩子在研学期间跳楼的极端事件,但最终因有保险,事情不了了之。“保险理赔只是事后赔钱,且往往限于重伤、死亡等情况,很多伤害并不在保障范围内。”
准入标准有待提升
“这个行业里的‘草台班子’实在太多了。”在北京、杭州等地从事研学工作8年的李妍(化名),这样描述当前的市场现状。
两次亲身“涉险”,让她对这个行业的安全状况充满忧虑。
今年6月,她所在机构的夏令营场地因漏雨存在安全隐患,但公司出于成本考虑未做彻底修缮,也未通报员工,反而继续招生,“直到出事,差点砸到我”。
去年8月,公司组织一些初中毕业生研学时,接送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视频通话,差点出了交通事故,“公司也没有处理”。
这种侥幸心理,是许多机构忽视安全的原因之一。“大家都觉得小问题没事,凑合着继续干。真出了大事,不还有保险兜着吗?很多负责人就是这么想的。”李妍说,这种心态导致一些机构直接降低了对安全前期投入的标准。
她指出,研学形式多样,风险系数也大不相同:最常见的是游学类,主要风险在交通环节;但如果是户外探险、野外挑战类项目,风险就会急剧上升。
“高挑战性活动必须配备专业老师和教练,对师资要求极高。”李妍说,但由于缺乏硬性准入标准,不少并不具备资质的研学机构也在承接此类高风险项目。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也强调,不能因此否定整个行业。
“行业内仍有非常专业的人和机构在认真做事。”李妍说,现状是水平参差不齐。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尽快明确监管主体、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和常态化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