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

“公司跟公司、国与国的合作,最终是人与人沟通。”在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看来,一切合作的前提都是交流。
虽然出身于化工背景,但在中、美、德三地生活工作的经历让楼剑锋对跨文化交流颇有心得。2022年,他还获得了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表彰他为上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作出的积极贡献。
6月16日,他在巴斯夫上海浦东科技创新园(“浦东基地”)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进一步提到,希望能通过自己对不同文化的体悟,推动巴斯夫未来继续连接中欧和中德交流。
来自德国的巴斯夫是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扎根中国已有140年。楼剑锋的感悟与巴斯夫重视社会价值的全球理念不谋而合。当前,中国已是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场,在追求经济上的成功的同时,巴斯夫还推动产业链发展,互利共赢。这也是中德合作的缩影,增进未来中欧互信的基础。
扎根140年的中欧合作桥梁
澎湃新闻:今年是巴斯夫进入中国市场的第140年,1885年刚来华时,巴斯夫希望推广染料,这在当时被认为非常冒险,但尝试最终获得成功。从最初选择中国到深耕140年,巴斯夫见证了中国整个近现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新时代中国的高速发展。回首这段漫长丰富的历史,巴斯夫在中国长期发展有哪些智慧和经验?
楼剑锋: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巴斯夫成立的160周年,也是巴斯夫在华的140周年。巴斯夫最初来华是看中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而今天的全方位投资也非常成功。
巴斯夫在华之一阶段是贸易。1885 年,巴斯夫派遣代表,远赴中国,开启在华拓新之旅。
本世纪初到2010年是第二阶段,巴斯夫加强在华布局。例如,2000年,巴斯夫和中国石化按50:50的股比共同出资,在南京设立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德合作的典范。其间,我们还在全国建立了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和创新 *** ,发展非常快。
2019年,巴斯夫正式启动在广东湛江新建在华第二个一体化基地,这也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更大的单笔投资项目。湛江一体化基地首批两套装置分别于2022年和2024年宣布投产。
在这个阶段,集团不仅投资产能,也投资研发创新。我们与产业链伙伴协同创新,与学术界共同开放式创新,合作范围越来越广。
巴斯夫是全球化企业,理念是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生产、研发,到销售、和产业链伙伴合作,都是为了满足本地客户或市场的需求。
我想提几个巴斯夫在华的关键数字:2024年,巴斯夫在中国的销售额接近90%来自本地生产的产品。截至2024年年底,我们有超过12000名员工,10%从事创新研发。跨国公司中,巴斯夫对华投资及范围处于领先。
我还有个为之自豪的心得:巴斯夫将经济上的成功、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现在,巴斯夫的年报不仅包括销售额、利润率,还有碳排放指标、可持续方案占产品组合的比例、为循环经济作的贡献、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等,可持续发展密切融入了企业宗旨和战略。我们还有具体目标与产业链伙伴共享经验,推动上下游的绿色转型。
人们对化工企业常有一些偏见,但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创新。浦东基地是巴斯夫大中华区总部所在地,我多次参与社区咨询委员会的活动,与周围社区居民定期沟通,向他们传达巴斯夫秉持的“安全生产、高效生产”理念,回应诉求,让他们更了解巴斯夫和化工行业。
在中国的成功还离不开各级 *** 支持和信任。我们相信坦诚沟通可以改变人们对化工行业先入为主的看法,取得支持和信任。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作为企业家,能否结合您个人的经历和观察,谈谈多年来中欧双方互动的演进,特别是经济与产业合作领域?
楼剑锋:50年前,(中欧)合作更多是单方面输入,包括欧洲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创新能力等。
今天的合作是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我觉得,作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管,首先我们需要加强中国区跟总部的沟通,让后者更了解中国和在华发展机会,让我们的管理层走进中国。
第二,加强和中企合作。我们有越来越多中国产业链伙伴,中国公司占客户群体比重越来越大,巴斯夫可以起到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
第三,我们在华员工很多,公司跟公司、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最终是人与人的沟通。巴斯夫在华布局较大,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加强中德、中欧文化交流,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
澎湃新闻:2012年巴斯夫在上海首设创新园,2022年在湛江一体化基地的首套装置投产,您怎么看中国现在在巴斯夫全球战略中的位置?巴斯夫在华发展和德国市场如何互相促进?
楼剑锋:中国化工市场占据全球半壁江山,战略位置会越来越重要。地缘政治起伏或多或少会影响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即使这样,全球化工市场据评估,未来十年70%的增量还会在中国。
对于巴斯夫而言,相对中国,欧美是成熟市场。从销售比例看,巴斯夫在中国的销售额不到集团全球的20%,但我认为,随着我们在湛江的基地投入运营,巴斯夫中国在集团全球的份额上升指日可待,这非常振奋人心。
中国体量大,制造业向高质量绿色方向转型,需要创新材料、可持续产品解决方案,因此巴斯夫的机会特别多。
2012年,巴斯夫在中国创立上海创新园,历经十多年的发展逐步把它打造成为巴斯夫亚太地区更大的研发枢纽。2024年9月,巴斯夫提出新的企业战略,包括聚焦高增长市场,其中,中国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目标是,至少以后在华发展、销售增长,不低于市场增长,所以始终坚定深耕中国。
竞争与合作共存
澎湃新闻:巴斯夫强调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中德领导人今年5月23日通话时提及,要“加强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德智慧和方案。”与此同时,特朗普上台后推动煤炭复苏,让美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倒退。在此背景下,巴斯夫正在或准备怎么做?
楼剑锋: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是大趋势。极端气候越来越多,现在又进入AI时代,云数据库对能源需求非常大,要求越来越高。
美国(的政策也许)会让整个过程出现起伏,但大趋势不会变。巴斯夫坚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50年实现碳排放净零;此外,到 2030 年,将“可持续未来解决方案”的销售额占比从 2023 年的 41% 提高到 50% 以上。
我们还推动循环经济,把回收塑料和生物质原料转变为新的化工生产原材料。我们定下了具体的目标:为客户提供的循环解决方案销售额从2023年的50亿欧元,提高到 2030年达到100 亿欧元,要翻一倍,这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尽管外部政治环境不断在变化,但我们始终坚定这一目标。
气候保护、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等,是中欧能加强交流和合作的领域,双方对此都有坚定的目标。
如果各国全力支持,这条道路会更平稳。反之,各方要付出更多努力。
澎湃新闻:中欧中德有文化差异,您长期在外企工作,也在中国、美国工作生活,这种跨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您的管理理念和沟通方式?能否分享一些案例。
楼剑锋:我在美国生活了16年,其余大部分时间在中国。美国是移民国家,政策等需要融合和引导。中国有56个民族,也很多元。多元化激发创新,包括听取各方意见,整合后提高决策质量和正确性,过程能得到团队认同。
作为领导者,多元化意味着首先要尊重和倾听他人想法,而不是直接宣布决策,否则很难让人理解执行、有认同感。
所以,要尊重团队意见,尤其是一线员工。他们并不一定从专业学术知识中得出经验,但如果结合这些(根据实际操作)提出的建议,可能会有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还要鼓励开放性的企业文化,让员工讲出真实想法,即使这个想法并不成熟,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是讨论。有了好的决策,要相信团队,赋能他们完成工作。如果团队成员有困难,要有同理心,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澎湃新闻:随着中国产业在传统领域的整体上升,与德国的竞争增强,汽车领域尤为凸显。近年来,中欧间的产业政策和地缘政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巴斯夫怎么看待?中欧中德经济如何平衡竞争和互补?
楼剑锋:巴斯夫起源于欧洲,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也是中欧合作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我们鼓励良性公平竞争,希望加强中欧合作。这能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卓越运营和竞争力。
我们和中国产业链的很多伙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比如和中国石化的合资公司,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是中德合作典范,也是巴斯夫全球六大一体化基地当中,经济效益和安全业绩都领先的企业。
澎湃新闻:中国德国商会2024年12月发布的《2024/20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半数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和欧盟当前“去风险”理念不同,中国一直反对脱钩断链,巴斯夫对此有何感想?
楼剑锋:这跟中国市场的体量分不开。中国正朝着实现高质量绿色转型,有很多机会,这也是巴斯夫坚信中国市场,不断投资、深耕中国的原因。
年轻人要走出去
澎湃新闻:如果一名中国的年轻人想到欧洲或德国企业工作并深耕,您有什么建议?
楼剑锋:首先,年轻人要走出去。如果加入欧洲企业,要增加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同一句话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
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工作能力很强,但分享阐述的能力可能有待提升,不过现在年轻人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还要脚踏实地,想在工作中取得成绩,要一步一个脚印。
最后,要拥抱AI、数字化,至少现在年轻人做得比我好。
澎湃新闻:展望未来50年,结合气候变化、人口趋势、技术革命这些宏观的变化。您对中欧、中德关系有什么期待?巴斯夫希望扮演什么角色?
楼剑锋:巴斯夫在中国,是中欧合作的缩影。首先,双方合作范围多元,涵盖经贸、投资、销售等。还有很多产业链合作,巴斯夫在华有上千家上游供应商,下游合作伙伴也很多,包括汽车、建筑、工业等方面。
我们和合作方共同创新,寻找实现绿色高质量转型的方案,分享碳管理经验,共同实现巴斯夫2050年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助力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们积极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传统纸杯中间有一层聚乙烯薄膜,很难和纸张剥离,导致纸杯用完之后无法有效回收。我们现在研发的水性涂层可替代这层塑料薄膜,易于废旧纸杯在被分类回收后,重新打成浆,并被再生造纸。
总体看,中欧合作是主流大方向。如果增进中欧互相了解,就要增加对双方文化的互相理解和包容,合作才能更有效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