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见|德国跨文化专家何马可:文化共性培养换位思考,中欧关系贵在细节

音符科技网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德国跨文化专家何马可(Marcus Hernig)。

“欧洲一步步对亚洲和中国文化衍生出同理心和愿意学习的态度,为未来5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德国跨文化专家何马可(Marcus Hernig)看来,研究中德、亚欧文化,少不了文化教育和同理心的“桥”。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的他,对此颇有心得,还就此提出“Asiaropa”(“亚欧”)的概念,让不同文化融入不同的社会。

何马可长期从事文化教育的工作,在中国、德国和日本多地的高校和官方机构任教,进行跨文化交流项目和研究,他还曾在中德两国学习德国语言学、汉学和历史。中文流利的他,目前还研究“一带一路”和德国汉萨同盟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两者都是陆路交流,应借这种文化上的共性,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促进相互了解中、德文化。

7月4日,何马可在汉堡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其间他提到,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由各种小的部分组成。如果只看到宏观上的分歧,就难以看到双方交往的实质。在德中交流中,汉堡和上海这对姐妹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欧洲有“小丝绸之路”

澎湃新闻:您从1992年起生活在中国,1998年来到上海,负责中德、日德间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之前您出版了几本有关中国美食文化和思想、中国民族感觉、丝绸之路和欧洲关系的书。您什么时候对汉学和亚洲产生兴趣,是否有什么契机?您如何看待工作中和中国相关的部分,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何马可:我从小就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有兴趣。我还很喜欢地理和历史,7岁上小学二年级时,我给我的老师画了一幅中国地图。我一直感到缺乏对另一半世界的认识,年轻时就收藏了各种各样的地图。

我在德国上中学时,发现德国很少教和亚洲相关的内容,这是很大的空白。我也喜欢语言,18岁时学了中文。这门语言不仅重要,还来自欧洲之外的大陆。

澎湃新闻:有人提到,当自己的朋友都看向美国时,他选择转向亚洲。您是否也有相似经历?

何马可:亚洲和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直跟随着我,我没有类似经历。我觉得,理解美国和亚洲的方式完全不同。

澎湃新闻:您对欧洲和东亚间的发展特别感兴趣,现在主要研究丝绸之路和德国汉萨同盟之间的联系,能否简单介绍这一研究?这如何与您的兴趣结合?

何马可:亚洲和欧洲间有非常多的联系,丝绸之路对我很有吸引力。

一方面,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途经许多亚洲文化,连接了中德、中欧。另一方面,现在研究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时,还会考虑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德国经济部下属的德国贸易投资署大概几年前开始做相关研究。

汉萨同盟在德国历史上非常重要,起源于汉堡附近的吕贝克。可以说,这是欧洲首个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联盟,通过不同文化和语言,在欧洲形成了“小小的丝绸之路”。

亚洲的文化、贸易脉络很强,比如丝绸、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威尼斯等当时欧洲的重要枢纽城市。威尼斯和汉萨同盟也有联系,很多货品从当地进入德国。我认为,丝绸之路和汉萨同盟同为陆路交流,要多了解、研究这一领域的历史,这不仅连接了中德,也是中欧间的文化教育。

连接文化在于换位思考

澎湃新闻:中欧、中德存在文化差异,近年来时常出现认知错位。您常年在中国工作,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否遇到过文化差异?您得出了什么经验?

何马可:文化差异和冲突一直存在,我认为主要问题是教育方面的缺陷。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要学(不同文化的)东西,就要基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换位思考,可能可以解决很多文化差异。

我们现在缺乏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和时间。很多情况下,在进行政治、社会、经济交流时,一是时间不够,二是缺乏视角转换,结果是很可能只能了解自己的立场,但无法了解对方。

澎湃新闻:您曾在2019年的讲座中提到,17世纪以来德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在这几百年的发展中,德中两国的相互认知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两国社会发展出现,还是原有的文化差异?

何马可:17至18世纪是中德首阶段的交流,主要基于对彼此的好奇心。德国文人和君主(莱布尼茨、歌德、腓特烈二世等等)认为中国皇帝和文人与他们有共同志向,是他们的“同心者”。那个时代欧洲还没有出现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几乎不存在文化冲突,不少文人把自己看作“世界公民”。他们学习亚洲文化时,几乎没带自私的民族主义思想。

19世纪到20世纪初进入第二阶段,这是德国民族主义时期。虽然欧洲殖民主义成为主流,但对中国仍很有兴趣。19世纪也是探索家的时代:1829年亚历山大·冯·洪堡的中亚之旅、1877年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论丝绸之路和中国地理,德国文化界有不少对亚洲文化、经济、地理和历史的报告。在那样的情况下,德国对亚洲的知识可能比今天还丰富。

第三阶段是两场世界大战后到21世纪初。一战后,德国有非常强的文化交流环境,民族主义的失败推动对东亚和亚洲哲学的研究发展,雅斯贝斯、布莱希特、黑塞等人对道家思想等很有兴趣,发表了出色的文学作品。尽管如此,西方人浓厚的优越感还没灭掉:纳粹主义将民族主义思想推向了更大的灾难。

二战后,(德国人的)思想植根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差异。中国改革开放后,更多德国人关注经济机会,但对中国的研究(除汉学家之外)没有达到17至19世纪的深度。

第四阶段基本从疫情后开始,德国人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 我们将来必须走另一条新的路:从现在只重视两国之间交流,到将来必须发展“三角关系”。也就是说,在和亚洲地区的交流中,发展新的中德和中欧的交流方式。

澎湃新闻:您提到过“Asiaropa”的概念,认为亚洲从欧洲学到很多,希望让欧洲通过“学习”亚洲,变得更好,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同理心。您如何评价中欧50年相互促进的过程?这种同理心是否改变了中欧对彼此的原有认知?

何马可:2014年,我之一次提出了Asiaropa(编者注:可直译为“亚欧”,不同于原来的Eurasia,即“欧亚”一词,Asiaropa突出亚洲的重要性。何马可在其个人网站上介绍Asiaropa时指出应将亚洲的知识应纳入欧洲教育体系,欧洲人需要用亚洲人的视角来关注自身,重视亚洲巨大的发展潜力),当时我从日本到德国旅行,途径欧亚大陆。

2025年初,我从视角转换的角度,再次提了这个概念:德国和欧洲应该回到17、18世纪(看待亚洲的)角度,多研究如何与亚洲、中国交流,再开始学习亚洲、应对这个时代。

我同意引用亚洲之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的说法:“不同文化互相学习,敌人是民族主义”。世界因为民族主义出现了战争,随后催生了欧共体,欧盟希望能够摆脱这种主义。

我认为过去50年的中欧关系,在于反民族主义。但双方对这个话题发声太轻,大部分交流以经济、贸易和技术为主,且欧盟各个国家和中国发展独立的关系。

欧盟的目标必须是“联盟”,学亚洲国家和文化的经验、“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这是唯一可走的路。欧洲一步步对亚洲和中国文化衍生出同理心和愿意学习的态度,为未来5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莱布尼茨曾向康熙皇帝提出了技术、科学、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欧洲人应该向莱布尼茨学习,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多问题,帮助改善欧洲,这是Asiaropa的核心思想。

国与国的交流在于细节

澎湃新闻:您在上海和柏林的高校任教,也提到对写作和教学的 *** ,塑造了您的生活,您向中、欧的学生介绍彼此文化。人文交流在中欧、中德的关系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何马可:人文交流是中德间基本的东西,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兴趣,双边关系怎么发展?我把欧洲的文化介绍给中国学生,把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学生,非常丰富,文化教育是离不开的任务。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明年是上海和汉堡结为友城40周年。当前德国在中欧交往中,扮演什么角色?具体来说,上海和汉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何马可:欧中之间友好城市很多,这种关系的成功和效果能够明显反映出,欧中间的交流到底是什么样的。

如果只看政治政策、关税矛盾,根本感觉不到。如果看到欧中建交50周年、明年汉堡和上海结为友城40周年,宣传其中的特色、文化成果、人际关系、人才等等,才知道欧中关系的价值。

澎湃新闻:回顾过去的中欧、中德关系,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您提及汉萨同盟和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也是影响中欧关系的有趣话题。能否请您展开讲讲?未来,中欧在文化层面能进行何种具体合作?

何马可:我谈到了一点,就是欧洲要多学东方的细节,了解中国的历史、人物、作家、艺术家等,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够。

我们要从教育系统,突破未来50年的交流。另一方面,我有点担心以后很多中国的年轻人,觉得自己的国家发展得很好,就不走出去了。这是个很明显的限制,会看不到欧洲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所以一定要加强这种交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由很多小的部分组成,比如城市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讲更多成功交流的案例。认真想想,历史上,我的国家和中国有如此丰富的历史交流,因此,我会想更多地了解中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特朗普真动手了,宣布立刻解雇美联储理事库克
  • 量化“新贵”崛起!谁是量化私募“备案王”?
  • 双登股份首挂上市 早盘高开55.07%
  • 维信金科绩后涨近7% 中期净利同比增长79.5%
  • 首开股份:上半年净亏损18.38亿元,将积极参与土地竞拍,力争获取一定规模新增土地储备
  • 特朗普表态可以重谈韩美贸易协议,还希望年内再面见金正恩
  • 科创债ETF嘉实(159600)8月27日起纳入回购质押库
  • 双登股份上市首日高开55% 一手赚近4000港元
  • 保利发展上半年营收利润双降,上半年拿地总地价509亿元
  • 国产AI崛起!钉钉推出最新AI办公应用!科创人工智能ETF(589520)单日吸金4562万元,规模突破5亿元!
  • 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成功发射
  • 揭秘“职业背债人”
  • 海口市长丁晖调任海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 “前所未有”!美媒:特朗普宣布解除美联储理事库克职务,“即刻生效”
  • 韩总统访美展开魅力外交失败?特朗普拒绝提供更优惠贸易条件
  • 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礼宾司司长洪磊接受英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副本
  • IPO雷达 | 泰金新能在手订单下降,产能利用率不足
  • 快讯:恒指低开0.45% 科指跌0.76% 科网股走弱 黄金股普涨 汽车股回调 蔚来跌近8%
  • 央行今日开展4058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
  • 【盘前三分钟】8月26日ETF早知道
  • 普京忍无可忍之下,拉平上将被就地解除职务,传言果然是真的
  • 前妻手撕新董秘,“成人失禁第一股”惨遭失禁!可靠股份董秘与前妻在董事会现场开撕!
  • “避税天堂”也不好使了?
  • 江西珠山警方:李某某(男、40岁)因情感纠纷故意伤害致2死1伤,已被控制
  • 中信证券|中国股权市场深度研究:淬炼启新元
  • 下一只4万亿美元市值的美股:Meta?
  • 艾伯维(ABBV.US)斥资12亿美元收购Gilgamesh旗下实验性抗抑郁治疗药物
  • 50%关税!美国明天将对印度加税,印股相对表现20年最差
  • 标普过去7天里跌了6天,市场需要“英伟达格外强劲”来拯救科技股
  • 高盛顶尖交易员:美股AI股是“战术回调”,而非“大调整”
  • 历史第一次!特朗普“开除”现任美联储理事,“掌控美联储”计划迈出又一步
  •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1188,下调27点
  • 李在明从日本到美国,说的是硬话,办的未必是硬事!
  • 豆·斗
  • 中国ETF规模达5.07万亿再创历史新高
  • 始祖鸟VEILANCE发布2025秋冬系列,爱马仕呈现 Victor Cadene 秋季橱窗《灵栖之地》|是日美好事物
  • 光大期货:8月26日软商品日报
  • 国内商品期货主力合约开盘涨跌不一
  • 光大期货:8月26日农产品日报
  • 光大期货:8月26日有色金属日报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